- Nov 18 Fri 2011 11:02
我不怕旁邊的閃光
- Nov 17 Thu 2011 14:13
最新日本公文教具進貨
- Nov 17 Thu 2011 11:23
不一樣的蘋果, 真的可以吃的蘋果啦
- Nov 17 Thu 2011 07:33
~~好可愛的日本飯司~~
- Nov 16 Wed 2011 09:53
提早不經意的給予孩子社會的現實面
- Nov 15 Tue 2011 10:19
你不乖, 我就不給你貼紙
- Nov 10 Thu 2011 14:48
米拉的GMP&CAS
- Oct 22 Sat 2011 14:42
~校園霸凌~人際相處~品德教育~
- Oct 22 Sat 2011 14:06
幼兒完美擦臉毛巾~口袋毛巾~
- Oct 15 Sat 2011 15:23
父母成長營, 孩子的快樂營
「…最近又到了運動的季節,為了讓孩子能好好運動,我決定讓孩子們最近都不用寫功課!」
這種信,何時會在台灣出現呢?
- Oct 15 Sat 2011 15:05
還好不是A+媽媽....>.<
- Oct 14 Fri 2011 13:40
日本公文教材教具收集狂人
- Oct 12 Wed 2011 16:28
Mira自己拉直排輪行李箱, 超開心^^
- Oct 12 Wed 2011 16:13
日本公文組合式磁石拼圖
- Oct 12 Wed 2011 14:45
日本巧虎介紹禮~有需要的請來話聲呦~
- Oct 10 Mon 2011 18:26
原來腳ㄚ子是這麼量的
以下網址是如何量腳的足長及足囲的教學(有清楚的圖示)
參考一下吧^^
- Oct 10 Mon 2011 17:16
*:..。o○☆○o。..:*゜日本貝親 *:..。o○☆○o。..:*゜*
◎日本製貝親嬰幼兒早餐親子烘焙蛋糕◎
日本參考網頁
http://www.pigeon.co.jp/release/service/book11_1_24.htm
- Oct 10 Mon 2011 16:57
*:..。o○☆○o。..:*゜日本阿拉優arau *:..。o○☆○o。..:*゜
- Oct 10 Mon 2011 16:24
*゜*:..。o○☆○o。..:*日本好物大推薦 *:..。o○☆○o。..:*゜*
- Oct 10 Mon 2011 15:20
20111010 mira 看世界設計大展
- Oct 10 Mon 2011 13:07
→→★20111010 ★←←
- Oct 10 Mon 2011 12:12
什麼東西可以吃呢?
- Oct 09 Sun 2011 22:47
日文/英文DIY字典;學研日文英文有聲學習機;湯瑪士學習時鐘; 日本公文數棒
- Oct 09 Sun 2011 21:38
康寧生活之戲水
- Oct 09 Sun 2011 21:07
良好的溝通
- Oct 09 Sun 2011 21:05
輕鬆學會50音的好幫手 - 小熊維尼50音磁鐵
- Oct 09 Sun 2011 20:59
小便訓練卡通紙
- Oct 09 Sun 2011 20:46
訓練專注力~ Hello Kitty 釣魚組
- Oct 09 Sun 2011 20:35
[好文共享] 稱讚孩子「很聰明」或「很努力」,會有什麼差別?
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德威克(Carol Dweck)花了幾十年時間,證明教育成功的關鍵之一,就在於擁有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。……很不幸,現在的小孩通常被教導要正面思考。老師多半稱讚孩子的天賦智慧(也就是聰明),而沒有稱讚孩子的努力。德威克證明,這種方式的鼓勵其實會引發反效果,讓學生把錯誤視為愚蠢的象徵,而非打造知識的基石。這樣會造成令人遺憾的後果,孩子永遠學不會如何去學習。
德威克有一項研究最著名,對象是紐約市12所小學超過400名的5年級學童。這些孩童個別分次接受一個相當簡單的測驗,內容是和語言無關的謎題。在考完試之後,研究人員會把成績告訴每個孩子,順便送上一句讚美。其中有半數小孩被稱讚很聰明,研究人員會這樣說:「你在這方面一定非常聰明呀。」。另外半數小孩則獲讚許很努力:「你一定非常努力哦。」
接下來有兩種不同的測驗,每名學生都有權選擇自己要接受哪一種測驗。研究人員告訴他們,第一項測驗是更加困難的謎題,但是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。另一項測驗則很容易,難度和他們剛剛完成的差不多。
德威克在設計這項實驗之初,原本以為不同的讚美所造成的差距應該很有限。畢竟差別就只在一句話而已。但是很快的,他們就發現,給予5年級小學生的讚美詞,竟然會大大影響到他們對接續測驗的選擇。獲稱讚很努力的那組小孩,90%都選擇要接受更困難的測驗。反觀被稱讚很聰明的那組小孩,大都選了容易的測驗。「當我們稱讚小孩很聰明時,」德威克寫道:「我們等於在告訴他們說,這場比賽要你們:看起來很聰明,不要冒險犯錯。」
德威克的下一組實驗,更是證明了,這種害怕失敗的恐懼,其實會妨礙學習。這項測驗故意設計得很困難(原本是給8年級生做的試題),但德威克想要觀察這些孩童面對挑戰的反應如何。
這讓我想到電影「三個傻瓜3 Idiots」中的Raju。即使他是從40萬考生中脫穎而出的200人,害怕失敗的恐懼也讓他無法好好學習。
獲讚許很努力的那組小孩,都非常認真的解題。「在完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,許多孩子都表示,這是他們最喜歡的測驗。」但是,被稱讚很聰明的那組小孩,卻很容易氣餒。他們把那些其實無法避免的錯誤,視為失敗的象徵,暗示他們或許並沒有那麼聰明。
考完這場其難無比的測驗後,研究人員要兩組學童選擇:想看成績比自己差的孩子的考卷,還是要 看成績比自己好的孩子的考卷。結果被稱讚聰明的那組小孩,幾乎全都選擇要看成績比自己差的孩子的考卷,而不要看考得比他們好的孩子的考卷。相反的,獲讚許 很努力的那組小孩,多半更有興趣看高分的考卷。他們想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,想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,想知道如何可以更好。
最後,這些孩子還要接受一場測驗,難度與第一場相仿。獲讚許很努力的小孩,這時顯示出明顯的進步,平均成績提高了30%。這些小孩變得很願意去挑戰自己,即使剛開始會失敗也無妨,結果他們的表現水準都升高了。這項結果和被隨機分到「聰明」組的小孩相比,就更令人印象深刻了,這些小孩在最後這次測驗的成績平均掉落20%。失敗的經驗對這些「聰明」小孩來說,打擊太過沈重,反而讓他們退步了。
錯誤帶來不好的情緒,讓腦袋得以修正
稱讚孩子與生俱來的智慧,也就是稱讚他們的聰明,會造成的問題是,這歪曲了與教育有關的神經學事實。這等於鼓勵孩子避開最有用的學習活動,那就是「從錯誤中學習」。事實上,除非你經歷過犯錯所帶來的不愉快徵兆,你的腦袋才會修正模式。你的神經元在成功之前,必須先一再經歷挫敗。這個痛苦的過程,是沒有捷徑可走。
這項見解不只適用於解題的小五學童,還適用於所有的人。經 過時間的淬鍊,腦袋裡那些有彈性的細胞會變身為專家。雖然我們習慣把專家想成腦袋裡裝滿了資料的人,他們的智慧仰賴大量清楚明白的知識,但事實上,專家是 非常依靠直覺的。專家在評估某個狀況時,並不會很有系統的比較所有選項,或是有意識的分析相關資訊。他們不仰賴繁複的電子表格,或是一長串利弊得失對照 表。相反的,專家很自然的依賴多巴胺神經元所產生的情緒。他們的預測誤差會轉換成有用的知識,再開發成連自己都無法解釋清楚的正確直覺。
第一流的專家會擁抱這種直覺式思考。(《大腦決策手冊:該用腦袋的哪個部分做決策?How We Decide》頁79)
這或許會讓你聯想到《異數: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?Outliers: The Story of Success》這本書時所提到的「從平凡到超凡,須1萬小時錘鍊」。但,故事還沒完,因為《異數》還少講了最關鍵的一點。
羅伯提(Bill Robertie)是世上極少數能在三種不同的博奕競賽項目,都擁有世界級水準的人物。想想看,假如棒球、美式足球雙棲運動明星傑克森(Bo Jackson)除了打MLB(美國職棒大聯盟)及NFL(全美足球聯盟)之外,同時也在NBA(美國職籃聯盟)參一腳,這情景會有多驚人。
羅伯提是西洋棋大師,曾是美國快棋賽(U.S. speed chess)冠軍。同時他也是備受尊崇的撲克牌高手,寫過好幾本有關德州撲克(Texas hold'em)的暢銷書。然而,羅伯提最著名的,還是他的雙陸棋造詣。他曾兩度贏得世界雙陸棋冠軍(除了他之外,只有另一個人做到這一點),而且世界排 名始終在前20名以內。……
把焦點放在錯誤上,這才是精進的關鍵
羅伯提為什麼能擅長這麼多種完全不一樣的遊戲?乍看之下,西洋棋、雙陸棋以及撲克牌似乎需要 完全不同的認知技巧。而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雙陸棋專家都傾向不下其他種類的棋,只下雙陸棋;大部分西洋棋大師根本不會想要去玩撲克牌;而大部分撲克牌高手 更是連基本的下棋術語都搞不清楚。可是,羅伯提確有辦法精通以上三種遊戲。根據羅伯提的說法,他的成功只有一個簡單的解釋:「我知道如何練習,我知道如何 讓自己精進。」
1970年代初,羅伯提那時還是一位西洋棋神童,他已經靠贏得快棋聯賽來賺取生活費了,偶然 間,他認識到雙陸棋。「我立刻就愛上這種遊戲。」羅伯提說:「再說,下雙陸棋賺的錢,比下快棋多得多。」羅伯提買了一本教人如何下雙陸棋的書,背了幾個棋 局的下法,然後就開始下棋了。他下呀下,不停的下棋,他說:「你一定要下到著魔似的,必須達到連作夢都會夢見下棋的地步。」
經過幾年的密集練習,羅伯提終於把自己變成全世界最優秀的雙陸棋專家之一。「當我能夠只瞄一 眼棋盤,就知道該怎麼走的時候,我就知道自己出師了。」羅伯提說:「這種遊戲開始變成類似美學的東西。我的決策變得愈來愈依賴外觀,因此我可以在思考一步 棋之後,馬上看出那會對我有利還是不利。你曉得吧,藝評家有辦法看一眼畫作,就能知道是不是佳作?我就是這種情況,只不過我的畫作是雙陸棋盤。」
但是,羅伯提拿到世界冠軍,並不是只靠勤練雙陸棋。「練習的重點不在量,而在質,」他說,羅伯提認為,最有效率的改進方法,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的錯誤上。換句話說,你需要不斷思考那些被多巴胺神經元內化的錯誤。
羅伯提每賽完一場西洋棋,或是打了一手牌,或是玩一場雙陸棋之後,都會非常努力的回顧整個過程。他會把每一個決定翻出來檢討並分析:是不是應該把西洋棋裡的皇后早一點送出去?是不是應該用撲克牌的一對七來唬對手?如果當時避免在雙陸棋盤上留下弱棋,結果又會怎樣?
即使羅伯提已經贏得比賽,其實他常常贏,但還是堅持要找出自己犯的錯誤,要仔細剖析那些還有改進空間的決策。他知道,自我批評是自我改進的秘訣,負面回饋尤其好。……
之前看電視新聞台製作的「江蕙」專題,也提到江蕙如此要求自己錄製的歌曲。
物理學家波耳(Niels Bohr)曾經幫專家下定義,他說,專家「就是一個在很窄的領域裡,犯過所有可能錯誤的人」。從大腦的觀點來看,波耳的看法完全正確。(《大腦決策手冊How We Decide》頁75)
這樣的學習方法真的可以邁向卓越嗎?
IBM公司的電腦程式設計師帖梭羅(Gerald Tesauro)開發了一個程式叫TD-Gammon,要把它變成雙陸棋專家。但是它不像深藍事先寫入了相關知識,一開始完全不具有這方面的知識。這個軟 體剛開始下雙陸棋時,完全是隨機亂下的,每下必輸,而且犯了許多愚蠢的錯誤,可是,它能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。下過幾十萬盤雙陸棋後,TD-Gammon終 於能夠打敗全世界最頂尖的人類棋手。(《大腦決策手冊》頁68)
為了增強棋力,TD-Gammon跟羅伯提交手過,第一年羅伯提知道自己穩操勝券,第二年TD-Gammon就變成非常可怕的對手。換成羅伯提跟 TD-Gammon學習一件事,「那是我從TD-Gammon學到的東西之一,」羅伯提說:「這裡有一台電腦,專門估算自己做錯了什麼。它就只做這件事, 而它和我一樣厲害。」(《大腦決策手冊》頁78)
轉載自 Ming-Tsung
- Oct 09 Sun 2011 19:55
黏土